本文转自【央视新闻】;
【资料图】
“我跟雷锋相处将近4年时间,他像对待亲弟弟一样对我,我非常想念他。”
今年82岁的乔安山,是雷锋在鞍钢时的工友,也是一起入伍的同班战友。
乔安山家就在辽宁抚顺雷锋纪念馆附近,家里最醒目的位置,摆着雷锋塑像,他的胸前也一直别着雷锋徽章。
第60个“学雷锋纪念日”来临之际,央视新闻《你的名字 看见山河》专访乔安山,听他讲述与雷锋一起的日子。
01
最亲密的战友
乔安山比雷锋小一岁。入伍前,两人在鞍钢弓长岭矿山当工人,之后同期入伍,在同一个连队,同一个班,住同一间屋,又同开一辆车。
一有时间就学习、有任务抢着干、帮战友缝补衣服……在乔安山眼中,班长雷锋爱学习、爱写诗、爱写日记,个子虽然不高,却像大哥哥一样照顾每个人。
和雷锋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乔安山也得到不少帮助。那时候,他文化水平低,雷锋就主动帮他买本子和笔,“一对一”带他读书认字、学汽车理论知识。“现在我能读报纸,都是他教的。”
每当收到家里来信,雷锋也总帮他读信、回信。有一次,雷锋从信中得知乔安山的母亲生病了,就悄悄以乔安山的名义寄去了20元钱。
直到母亲来探亲时提起这笔钱,两人才知晓真相。“我母亲很感动,临走时把雷锋叫到跟前,量他穿多大鞋,回家就给他做了一双鞋。”
但遗憾的是,雷锋还没穿上这双新鞋,一场意外就突发而至。
02
离开雷锋的日子
1962年8月15日,乔安山永远不会忘。
那天,雷锋在指挥乔安山开车时,被一根压断的木杆击中太阳穴,后因抢救无效牺牲,时年22岁。“他走了,我还攥着雷锋班长的手,我就信班长能活下来。”
这起意外让乔安山始终无法原谅自己。之后的30多年,他将自己“封闭”了起来,不愿再触碰以前的记忆,更不愿提起雷锋。
但是,雷锋对他的影响却一直都在。帮助别人,直至成为习惯,这是雷锋曾对他的教导。几十年间,乔安山参与救火、无偿献血、送迷路孩子回家、照看生病邻居、给灾区捐款……不管大事小事,只要一想到班长会做的事,他就必须做。
后来,有位编剧找到了他,劝他把当时的故事讲出来,讲给全国的观众听。“光你心里知道不行,要让新一代的青年人学习雷锋精神。”
乔安山被打动了,他决定敞开心扉,直面伤痛。
1996年,以他为原型的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热映,两人的故事被大家熟知。乔安山的生活也随之发生改变,他踏上了义务宣传雷锋精神的道路,将雷锋的故事带到全国各地。
无论走到哪里,他胸前总戴着雷锋徽章,“他就像在我身边一样”。
03
永不过时的精神
在乔安山看来,在新时代,青年一代更需要学习雷锋精神。“大家都做好事,这个社会就不一样了。”
在他的影响下,学习雷锋自然而然成为这个家庭的家风。老伴看到谁有困难都会主动帮忙;从小听雷锋故事长大的孙子、孙女,一个成为厂里的“学雷锋标兵”,一个在大学期间参军入伍……
乔安山有时候笑称,自己组建了一个家庭版“雷锋班”。
让乔安山感到高兴的是,雷锋从未被大家忘记。第79集团军某旅雷锋生前所在班,至今仍保留着一张“雷锋铺”。每一个新加入“雷锋班”的战士都要睡到老班长的上铺,只因这里是“离老班长最近的地方”。
几十年来,“雷锋班”每天都会收到大量信件,至今已有47万余封,最长的一封信,写了足足128页。从医生到环卫工人,从小学生到退休老人,大家用最传统的方式,诉说着对雷锋的思念。
还有无数平凡人,正追寻雷锋的脚步,用行动续写雷锋的故事。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
每当我们伸出善意的手,就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
那就是——“雷锋”。
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记者丨潘涛 编导丨王天语
摄像丨杨光 王晓亮
部分内容综合《面对面》
热度渐涨的陪诊服务,离专业化还有多远? “我脑子里有北京22家大医院的地图。”两年前,闫军儒还在一家公司做人力资源工作,闲暇时
芍药成了销售“头牌” 康乃馨每枝9元左右 母亲节来临,鲜花热销。过去多年都是康乃馨唱主角,但这两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5月7日
“谢谢选择我做你的妈妈!” 这封信请18年后查收 扬子晚报讯(通讯员 刘威 记者 朱鼎兆)小时候,母亲常常在家里给我们留字条,
跟新冠病毒“赛跑” 他要让机器人完成核酸检测 经常学生们还不知道我怎么想的时候,我就把自己否定了。工作中需要有自我否定的勇气
助力无接触配送 上海无人车“上岗” 【疫情防控新举措】 科技日报讯 (记者符晓波)眼下,上海疫情蔓延趋势得到有效控制,不少
“态靶辨治” 帮助患者快速转阴 近日,随着患者清零,吉林省长春市北湖奥体中心篮球馆方舱医院等多个方舱陆续“休舱”,各医疗队也
四省市联合医疗队为患者全方位“解忧” 【同心守沪抗疫】 在上海城市足迹馆定点医院的宣传墙上,各类慢性病、基础病的健康宣教手
X 关闭
X 关闭